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 
温暖的悲剧

看完《色·戒》很难受。这部电影跟《断背山》一样,压抑而很少释放。希望李安下一部不要再拍压抑了。

了解王佳芝,一个重要的背景是——和张爱玲一样——她的生活中缺少爱。在英国的父亲把她留在兵荒马乱的国内,上海的姑姑不过用变卖她父亲房产的钱给她读书,而特工老吴并不在乎她的安危,只想利用她获取更多情报而已。唯一给她希望的邝裕民,却一再令她失望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易先生的戒指,以及那句不喜欢石头,只是希望它戴在她身上的话,打动了她的心,也还合乎情理。

有人指王佳芝拜物主义,我想并非如此。她在乎的,是那个纷乱险恶的世道里,实实在在的物质背后所代表的心意。一来虽然不是所有人都用钱来表达感情,但是当一个人肯为你花一大笔钱的时候,他一定是看重你的。何况价值连城的“鹌鹑蛋”,不可能今天送你一颗,明天再送谁一颗。易太太想要没有给的,给了她王佳芝。二来虽然她见到钻石的确有些心神不宁,并未就取消暗杀计划,直到易先生那句话,方才临阵倒戈。那句话随口而出,反见是真心——既没有初时的机关试探,也不象取悦情人假意恭维。

她并不恨他。初见易先生,她回来说,不象我想象的样子,意思是他并非面目可憎。临刑前在深渊边,她脸上也只是茫然,没有恨意。她也未必真的爱上了他,不过觉得他对她或许有了真心,或者说,她的爱他是因为他的爱她。他的确是爱她的,不然也不会要她说了两遍,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

邝裕民喜欢王佳芝,然而他的爱苍白无力。他在政治理想上的激进和在个人生活中的怯弱形成鲜明的对比。假如四年前在香港他和她上了床,而不是让一个无关的男生做这件事的话,相信王佳芝的一生都会改变。也许潜意识里,他知道这样做会导致美人计的流产,在爱国与爱情之间,他选择了爱国。其实也还不是爱国,是英雄主义吧。易离开香港后,他们被迫杀老曹灭口,理想变成不堪的血淋淋的现实,王捂着嘴仓惶逃走。她对邝裕民的爱情在那个时候又受了一道致命伤。上海重逢,仍为说服她刺易,王佳芝的心彻底凉了。后来的一吻,真的是“too little, too late”——太少又太迟。

我不大相信王佳芝真的会为了“爱国”而将自己的身体献给那个无关的男生。要说她喜欢舞台上受人瞩目的感觉,大概是真的,但不足以成为交出身体的理由。父亲的来信,也只是次要作用。比较合理的解释,我想只能是当时已骑虎难下,没有退路了。

如果说在香港的“献身”多少为形势所迫,在上海王佳芝却是自己选择的。那时她对未来无法有任何期待,谍报工作不过是摆脱当时生活处境的一个绝望的尝试,逃避现实而已。

易先生的戏份不算特别多,主要是王佳芝的视角。王佳芝背后的易先生只从侧面做了点渲染,更多留给观众想象。这样一来观众更容易原谅易先生,不去追究他的品行,而是看他的儿女情长。梁朝伟大部分时间在“阴脸”下表演,但没有给人“阴险”的感觉。不然也许王佳芝就不会陷得这么深了?不过既然连老曹和易先生的手下都知道了王佳芝的底细,易先生这么厉害的人,想知道的话没可能瞒得过的,查一下“麦先生”就是了。这不能不说是情节上的漏洞。

印象最深的一幕,是
佳芝放走了易先生,一个人来到街上。本能告诉她要尽快离开,却半天找不到人力车。画面上是熙攘的街道,剧场里却一下子变得安静。那是大难临头的静,又是找到真心后的静。

好不容易雇到人力车,她选择去易先生给她的地方。车夫问,回家么?她愣了愣,嗳了一声算是承认。车在景物中穿行,三支彩色风车在风里索索不停的转着,童年一般的纯真美好。钢琴声清脆的、轻轻的往上爬,上去了又再三徘徊,象是在憧憬着什么,快乐而彷徨……车夫显得特别开心,那其实是王佳芝心里的开心。大难就要临头了,可她是开心的。

时间好像不存在了,世界也可有可无。人在车上,愈发显得周遭与己无关,仿佛路过——人生大抵不过如此。

车被拦下来的时候,她取出胶囊,却没放进嘴里。我不认为是为了再见易先生一面,邝裕民就更不用提。她还沉浸在那个几乎是幸福的时刻里,就这么简单。她本不是做特工的料。

还有很多美好的镜头——雨天街车上喜欢的人第一次接近,性爱觉醒后春暖花开的窗前,还有片尾易独对空房的不忍——就不一一描述了。

匿名 说...

对我来说,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从易先生逃离,到道路被封锁的那一段。时间被刻意的安排的很长,观众就随着佳知慌张,彷徨,最后竟然有一些喜悦。她招呼不到车竟然欣赏起橱窗来,象《蒂凡尼的早餐》致敬的意味太明显了。

歌孩儿 说...

喜欢她坐在黄包车上那段
旋转的风车,以及骑车小哥孩子气的笑脸
还问她是不是回家,
尤其喜欢那段音乐,是王佳芝的主题音乐
弦乐先是烘托出沉重的背景和气氛
随之钢琴跳动出简单旋律,
有点少女的灵动,却更多是哀愁与无奈
就像是她脸上的笑容,笼在冲不破的愁云中
重复旋律中,提琴用短促的运弓,
勾画出迫人的形势,哈哈,稀饭
每次听到这个音乐,当时的影像又历历在目了

匿名 说...

"喜欢她坐在黄包车上那段
旋转的风车,以及骑车小哥孩子气的笑脸"

偶个人以为这段是俗套的败笔。

偶以为李安,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体会,还是不如张爱玲。

偶以为寒寒的解读也不合适。张爱玲的小说最吸引人的就是千头万绪,不从理起,但忽然间,一声叹息,无言!

小寒 说...

同意匿名的说法。李安对『色·戒』的改写,境界是在张爱玲之下的。感觉李安是个理想主义者,他倾向于在人生中寻找温情的解答,而不是尴尬的疑问。

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什么“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”。不知道李安对这个问题怎么想。他的境界大约还是“求之不得”?